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桂枝加人参附子汤加减治疗麻疹肺炎合并心力
TUhjnbcbe - 2021/8/2 14:29:00

桂枝加人参附子汤加减治疗麻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王某,男,1.7岁,年11月3日诊。患儿白胖,西医称为:渗出性体质。

病已4日,高热达41.5℃,头胸疹点隐隐且色淡,躁扰肢厥,咳喘痰鸣。

舌脉:舌淡,面色青白。脉疾(心率次/分),按之无力。

诊断:麻疹合并肺炎、心力衰竭,疹未透发。

处方:。

炮附子6克,红参5克,桂枝6克,升麻3克,紫草10克。

2剂。浓煎频服,令一昼夜2剂净。

至夜,疹已出齐,色较淡,身热略降(39.5℃),面色微见红润,脉尚疾(次/分)。

上方去桂枝、升麻,加*芪6克、鹿茸1克。

3剂,水煎服,尽剂。

疹没、热退而愈。

李老按:

患儿肥胖、色白,素体阳虚,不能托疹外透,余初以为高热疹出不透,仍按《医宗金鉴》竹叶柳蒡汤加石膏、羚羊角等治之,先后五例皆亡。

后见《中医杂志》有一篇报道,言及阳虚不能透疹者当予温托之法,遵而用之,后来所治6例皆愈。

此教训刻骨铭心,每忆及此,扼腕长叹,余实乃庸医杀人。

中西医对“热”的概念不能等同,西医发热是以测体温为标志,而中医是指脉数、舌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结等热证,体温高者,在中医看来可称为有寒或者阳虚阴盛;体温低者中医仍可称为有热。

此类患儿,初余以为体温如此之高,必是热盛,而误用寒凉清热,无异于雪上加霜,疹不能透,疹*内攻而亡。

高热而诊为阳虚阴盛的依据,主要在于脉数疾、按之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濒湖脉决》言数脉:“实宜凉泻虚温补”。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其关键就在于脉的沉取有力、无力。此性命攸关之处,万万不可稍忽,若差之毫厘,必失之千里。如若脉在有力无力之间。

当细查其舌,查舌重在舌质、舌苔的或*或白,若舌质淡淡者,当为虚寒,在进而观色,若色白或兼青者乃虚寒。此例患儿阳虚不能托疹,故予参附温阳,桂枝温通血脉,升麻升发透达,紫草活血以促疹透发,阳复疹透热退。

此例虽阳虚阴盛伴高热,但非阴盛格阳。故扶正回阳以祛邪。格阳者,脉又当浮大而虚,颧红如妆,阳虚势将脱越,当引火归原,而不可再用升麻助其升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按:

为什么会误阳为阴?究其因:

一是受西学影响,按西医“热”的概念判阴阳。。

二是背离了《内经》之“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的传统。病无外邪之证,必有内伤。由于“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内伤则必首伤阳。阳损寒生,气不得运,升降受阻,郁闭化热,体温升高。实为受内生之寒所伤。

三是中医各守家学,交流甚少。。时钦安扶阳理论已有医书,吴佩衡医案已有成功经验。若中医学术得以交流,互学互用,岂能到六十年代还会夭折这么多的儿童。

痛定思痛,李老警言后世:

《伤寒·辨脉法》云:“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藏”。

又云:“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

可知“数”脉虽是阳脉,也是虚脉。

六经互为表里,表当清热,里当扶阳。表里相通,表病及里否?

李老以而判表里;以和判为虚寒;此论我等后学当切记于心,贯之临床。

钦安医书亦有定论。“若见舌苔干*,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当寒凉清热;

“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当温热扶阳。或,须有阴或阳的实据,方可立方下药。

更多医案,

1
查看完整版本: 桂枝加人参附子汤加减治疗麻疹肺炎合并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