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是儿科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占儿科急诊的50%以上。家长们普遍对小孩发热患有恐惧症,一旦孩子发热,就手足无措,担心发热烧坏脑子,担心引起抽搐,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体温超过了37℃就给吃退烧药,医院要求打针输液,其实这里存在很多误区。今天我们将小儿发热相关信息和用药知识跟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也就是说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我们称为发热。在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当然现在也有测量耳温和额温的,我们一般认为超过37.5℃就考虑是发烧了。孩子患病容易发热,但发热未必就是有病,因为孩子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吃奶、运动、哭闹、穿得过多等原因都可能使小儿的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这些条件影响。如果孩子体温只是暂时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但当孩子体温高于38℃时,就需要及时进一步寻找原因了。
2、温度越高病情预示着越严重吗?
完全凭体温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是不科学的。高热并不代表病情一定严重,低热或者暂时使用退烧药退热效果好也有可能有严重细菌感染的风险。高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不是那么密切,在临床上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也是有限的。有研究表明不足6个月大患者的体温超过39℃时预示严重疾病的价值更高,特别是不足3个月大的患者更为显著。也就是说年龄越小可能这种预测意义更大。
3、发热对身体有害吗?会烧坏脑子吗?
发热本身是机体抵抗致病原的自然反应,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增强。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发热对身体是有害的。
单纯的发热是不会对大脑有影响的。然而,有些伴有发热症状的疾病,如伤寒、结核病、脑炎及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潜在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损伤到脑细胞,对智力产生一定的损害。是这类疾病损伤脑部,而不是发热烧坏脑子的。此外,在临床上某些代谢性疾病不表现出发热也可能会对脑神经系统有伤害。
4、既然发热本身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为什么还需要积极退热处理呢?
首先,随着体温升高,患儿的基础代谢率也会提高。因此,在发热状态下,患儿的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都会增加,如果长期发热而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患儿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出现体重下降或者消瘦。同时由于发热的时候水分大量蒸发或者出汗会导致大量丢失水分,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的时候,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等。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婴幼儿期更容易出现热性惊厥。
此外,发热的同时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不足,情绪低落,饮食困难,肌肉酸疼等不舒服的感觉,需要用退热药去缓解这些症状。也可以说退热的目的是增加儿童的舒适度。
5、对物理降温处理发热有哪些误区?
刚才咱们说了,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我们进行退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而不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