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院神经内科引进体外反搏治
TUhjnbcbe - 2021/6/9 3:50:00

一、反搏的概念

什么是反搏

人为地在心脏舒张早、中期增加心脏外周阻力,以达到提高早中期血压的目的,这种使主动脉血液反向流动的方法称为反搏。

反搏主要特点是气囊内加压与消压必须要与心脏搏动同步,否则是正搏或乱搏。

二、反搏的效果

1.首先是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

①使舒张压提高,增加心脏血供。

②使收缩压下降,减轻心脏后负荷。

2.由于血流动力学变化,供血增加和逐步建立侧支循环,从而改善血供。

3.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使血液粘度减少。

4.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生物学效应产生较大影响,使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发生良好的变化,

如心纳素、前列环素、血栓素、氧自由基、血小板、内皮素、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蛋白激酶C……

5.促使血乳酸迅速排除,有利于消除疲劳。

6.体外反搏等同于在心脏等器官不增加任何负荷的情况下,进行一场马拉松运动,是一种被动的有氧运动。

三、体外反搏的作用

加速血液循环,以一个人心率70次/分钟计算:反搏1小时即有个反流波产生,一个疗程共有个反流波反复冲向全身各个器官,这个人工形成的“第二套大脉搏”压力高、流量大,反复冲出,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纠正局部缺氧组织的代谢障碍。

四、体外反搏的适应症

1.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2.脑血管疾病

(1)脑动脉硬化;(2)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塞;(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包括颈椎病);(6)老年性及脑血管性的脑性痴呆;(7)帕金森氏病;(8)眩晕综合症;(9)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0)小儿脑瘫。

3.五官科疾病 

(1)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2)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缺血性视神经萎缩;(4)突发性耳聋;

4.康复治疗

(1)心脏术后恢复期;(2)颅脑外伤和手术后恢复期;(3)病*性心肌炎恢复期;(4)肢体术后恢复期;(5)老年性记忆力减退、失眠、嗜睡。

5.保健与消除疲劳

(1)休息中运动,增强血管弹性,充分供血;

(2)亚健康者,脑力劳动者;

维持全身的有效血液循环及氧的运转,改善肺、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改善其功能,使人体机能回复正常平衡,精神和体力改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五、体外反搏的禁忌症

1.绝对禁忌症

(1)中等以上的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反搏可促使主动脉的血流返流至左心室);

(2)动脉导管未闭,反搏可使动脉血液返流至肺动脉。

(3)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4)各种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并有心功能不全倾向,显著的肺动脉高压者;

(5)严重的左心衰竭;

(6)出血性疾病,包括脑或其他部位出血或出血倾向;

(7)活动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

(8)严重的四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9)妊娠;

2.相对禁忌症

(1)血压过高,大于/mmHg,应先用药物控制后(/90mmHg以下)再作体外反搏治疗;

(2)频发早搏(大于10-15次/分),或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伴心动过速(>次/分),窦性心动过速(>次/分),均应先用药物控制后再进行体外反搏(理想范围早搏为8次/分以内,心率为次/分以内);

(3)左心功能不全:病史中有多次心肌梗塞发生,有较大的室璧瘤,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确认为心源性哮喘,超声、心血池显影或左心室显影示射血分数<0.4,或劳动后气促需休息10分钟以上才能平顺者,均应注意潜在的心功能不全,不予体外反搏或在严密的监测下进行体外反搏。体外反搏前应先含硝酸异山梨酯10mg,并严密观察心率、呼吸及肺底罗音。

(4)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在发病前应基本控制病情,且体重要稳定,下肢水肿不明显;

(5)妇女月经期一般不宜反搏;

(6)年龄过大,80岁,视患者体质而定。

通讯员/康辽辽编辑/*美霞

WELCOME

基层*建的旗帜

精神文明的楷模

社会治理的典范

精准扶贫的样板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神经内科引进体外反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