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声丨中国医大说科普用手摸脉跳科学吗
TUhjnbcbe - 2025/4/10 2:24:00
                            

今年6月6日是中国第十个房颤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患病率明显升高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年纪越大,房颤患病率越高。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心房颤动可谓“老生常谈”,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房颤新内容。

年最近的房颤研究成果:

1.我国是房颤大国,我国成人心房颤动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1.6%,估算患病人数达万。其中所有房颤病人中,43.8%为新诊断的房颤病人,96.1%为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年龄增加、男性、既往心血管病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瓣膜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人的房颤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2%、44%、%、%、22%(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April11,)。

2.与男性相比,女性房颤病人症状更严重,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后果也较严重。女性房颤的中风风险是男性的2~4.5倍,女性房颤相关中风导致致残或致命性后果的风险是男性的2倍。即使接受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女性房颤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比男性高15%,服用华法林的女性房颤病人缺血性中风的风险高28%~54%。

3.一项覆盖万人Meta提示,房颤认知功能受损的风险显著增加39%;,合并中风的风险增加1.7倍。房颤出现脑小血管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脑微出血38%、隐匿性脑梗死风险增加1.11倍,同时脑血流灌注下降,脑体积缩小。除明显缺血性脑卒中外,隐匿性或隐匿性脑心栓塞也可促进认知功能下降。横断面和纵向研究表明,无症状性脑梗死与未来中风和痴呆相关(EPEuropace,21January)。

4.左心房增大,是房颤的独立风险因素。某些运动员房颤风险增加,可能就与左心房增大相关。一项挪威研究表明,适度运动能降低左房增大者的房颤风险。研究显示,体力活动和房颤呈“U”型曲线,适度运动比不常活动降低32%的房颤风险。与左房大小正常者相比,左房增大者房颤风险增加38%。对于有左房增大的人,适度运动者房颤风险降低了45%(OpenHeart.Jan)。

5.Lp(a)升高是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外围血管疾病及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日,JACC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数据库的观察性和孟德尔随机研究表明,Lp(a)水平每升高50nmol/L,房颤风险增加4%。

6.房颤与心理疾病之互为因果。压力和焦虑常为房颤的诱因,而一旦发生房颤,人也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是一个恶性循环(JACC.23February.)。

房颤可导致心衰、心肌梗死、认知功能下降、肾功能损伤、生活质量下降等,甚至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常可危及生命。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病人的卒中发生率比非房颤病人高出近5倍。房颤可增加卒中(4-5倍),而约30%-35%的卒中可能与心房颤动有关。卒中大大增加了痴呆的风险,据报道,新发痴呆的发病率从中风后3年内的24%上升到5年内的33%(JAmHeartAssoc,24Mar.21)。

7.一项来自荷兰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肾功能与房颤双向相关,即肾功能不好的人易发生房颤,有房颤的人容易出现肾功能不全。根据血胱抑素C、血肌酐和胱抑素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每下降10ml/min/1.73m2,房颤风险分别增加8%和7%。在eGFR60和≥60ml/min/1.73m2的人中,10年房颤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6%和5%。与无房颤的人相比,房颤病人基于血肌酐的eGFR降低了2.85ml/min/1.73m2,且随着年龄增大,eGFR下降更快。房颤病人出现肾功能下降(即基于血肌酐的eGFR60ml/min/1.73m2)的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1.3倍(JAmHeartAssoc,17May)。

8.近日,在欧洲心律协会年会上报道的一项丹麦研究显示,体重超标的房颤病人,消融后复发风险明显增加。随着房颤病人的体重超标,房颤复发率有所增加,房颤风险也显著增加。超重、肥胖和病态肥胖病人房颤复发可能性分别增加了19%、22%和32%;随访5年时,分别增加15%、18%和26%(ESC.APRIL5,)。

9.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我国房颤规范的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到50%。ABC管理路径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ChioTEAF注册登记研究提示,仅41.1%采用ABC管理路径(JACC:Asia.Apr27,)。

10.通过三维心脏超声检测提示,房颤的治疗应侧重于恢复窦律,以促进心房解剖及功能的逆重构,并能改善功能性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JACC.,79(10))。

11.与控制心率相比,节律控制能否降低死亡风险仍不清楚,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胺碘酮,晕厥、跌倒导致的损伤发生率较高。地高辛可能有助于控制心率,但因增加死亡风险而应用受限。确保血清地高辛浓度1.2ng/ml(JACC.JAmCollCardiol,)。

12.医院经验:

有三类房颤病人建议转成正常心律:

①房颤转复后,有较大可能能够维持窦性心律者;

②房颤引起快速心室率,导致心衰,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③病人有强烈意愿者。

13.关于高龄房颤: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

l高龄房颤病人,在控制节律方面,导管消融带来的获益,可能并不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l年龄≥75岁并不是应用抗凝药物出血的危险因素,肾功能受损和使用华法林才是。

l在有多种合并症的高龄房颤病人中,未应用抗凝药的最常见原因是频繁跌倒或衰弱。但研究表明,跌倒风险不应该成为抗凝的禁忌。抗凝药物应用不足和用量不恰当的现象在高龄房颤病人中更常见。

l对于高龄房颤病人,左心耳封堵可能是安全的,但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高龄房颤病人,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应该鼓励,包括减肥、适量运动、减少饮酒或戒酒、戒烟、控制好高血压和糖尿病。

l高龄房颤病人中卒中一级预防措施的依从率较低,因此医患共同制定治疗决策非常重要。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发现和预防房颤最重要: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慌、心悸、胸闷等,房颤常是偶然被发现,甚至有些是发生了脑卒中后被发现。一部分病人由于阵发性房颤的存在,是没有症状的;一部分病人由于病人耐受了房颤的状态,因此没有症状。估计约三分之一的房颤病人并不知晓自己有房颤。因而定期进行房颤筛查对无症状房颤病人的检出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房颤尤其阵发性房颤其在临床上极易漏诊,常被称为“隐形杀手”。有约1/3的房颤并无症状,怎么早期发现?对于年龄≥65岁的病人,建议通过检测脉搏或心电图,尤其可72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机会性房颤筛查。

对于预防房颤的发生,房性房速、房扑与房颤三者好比患难三兄弟,属于同一类型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能用相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术治疗,所以房速和房扑,更要预防房颤发生。

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原发疾病均有积极作用,如: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减轻体重;改善睡眠;积极治疗与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对于房颤及其高危病人,最重要的就是定期筛查房颤,及时干预治疗。

用手摸脉跳科学吗?如果感觉心跳乱如麻时,病人可以用手摸脉搏(桡动脉),发现脉跳数不出个数、乱跳或漏跳!这样在院前还是可以及时医院来确诊并及时治疗。

本文审稿:中国医大一院陈思娇教授

联合出品:科普辽宁中国医大说科普

原标题:《医声丨中国医大说科普——用手摸脉跳科学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声丨中国医大说科普用手摸脉跳科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