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美国有位孕妇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却因为心肌梗死突然昏倒死亡。她的家人带着无比的悲伤给准备后事然而却发现孕妇的肚子轻微动了。
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心肌梗塞(myocardial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无痛的病人,诊断较困难,凡年老病人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出血等原因者,都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
此外年老病人有较重而持续较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即使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塞处理,并在短期内反复进行心电图观察和血清心肌酶测定,以确定诊断。
医院,医生给她进行了刨腹手术,孩子顺利的出生后,孕妇也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在此期间,治疗原则应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尽量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危险阶段,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有较多有功能的心肌,维持较有效的生活。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持续胸痛患者若无低血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置入药物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一年,未置入支架患者可服用一月。应用rt-PA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可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静脉注射3~5天。对无禁忌证的患者应给与阻滞剂。对无低血压的患者应给予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ACEI),对ACEI不能耐受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证(如支气管痉挛)而患者持续有缺血或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而无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失调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可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所有患者均应给予他汀类药物。
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对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不需特殊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可给予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美托洛尔、洋地黄制剂或胺碘酮静脉注射。对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而影响血液动力学者,应直流电同步电转复。
心肌梗死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诱发心肌梗死。
此外,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死的易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安排。
医生给她用了昏迷药让她修养了4天后,终于知道了之前发生死亡的原因,她是患了“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进行性肥厚、心室腔进行性缩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理特点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将其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性两型。二者的区别在于静息状态下做可引起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的动作时流出道有无梗阻,以及是否有收缩期压力阶差形成。
心前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最为常见,这种杂音来自于室内梗阻,杂音的响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随不同条件而变化(表1),杂音部位在胸骨左缘3、4、5肋间或心尖区内侧,为粗糙的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可伴震颤,半数病人心尖区有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有些可闻及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少数病人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可能因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差,舒张充盈受阻,舒张压增高,而造成二尖瓣开放受阻。有的病人在主动脉瓣区可听到舒张早期杂音,系由于室间隔肥厚使主动脉环偏斜所致。
非梗阻型HCM病人,由于心室腔对称性肥厚,静息和激发时无室内压差,所以在胸骨左缘及心尖区无收缩期杂音,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轻微杂音,系左室充盈受阻所致。
遗传性因素大约50%~5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说已被公认,且认为与组织相容抗原系统有密切关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HLA-DRW4,Ag,B5抗原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协会心脏命名及分类专题委员会明确指出,是肌节收缩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了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钙调节紊乱临床研究和实验证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钙调节紊乱,尤其是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与心室舒张功能有关。Wagner等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受体数量增加,反映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密度增高,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肥厚的室间隔,而且存在于厚度正常右心房心肌,提示受体的增加不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而是一种原发性缺陷。
世界总在发生奇迹,她们竟然在被判定死亡后又奇迹般的相继活了过来。不过我还是希望各位在平时要多锻炼身体爱护好自己,毕竟不是所有的病情都会有奇迹发生。
肥厚型心肌病的自然病史有高度差异。许多患者病程较缓慢,可多年无症状长期生存,但猝死可发生于病程中的各个时期。有些患者无症状或出现症状后不久即猝死,尸解才确诊本病。Goodwin认为多数患者可存活数十年。部分无心力衰竭的女性患者在内科治疗和严密观察下往往能胜任妊娠与生育。
有报道资料显示,50%~70%的患者随访数年病情仍然保持稳定,其中20%~30%的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有人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平均随访5~8年,结果病死率为10%~40%,有部分病例经治疗后病情获得改善。Koga等报道日本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5年随访的年病死率为2.3%~2.9%,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死率仅为0.3%,约1/10的患者逐渐发生左心室扩张和心力衰竭,最后类似扩张型心肌病被称为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的年病死率为2%~4%,而儿童可高至6%,其中约半数为猝死。目前认为猝死主要由于严重心律失常及急剧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虽有一些猝死危险因素的预测,但无症状者也会猝死,因致命性心律失常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并发于预激综合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快速性心房颤动。
多数学者认为,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多数较好,但约50%可出现猝死,其他死亡的原因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及感染性心内膜炎。Cecchi对33例肥厚型心肌病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其中约60%的患者在以后的22年中存活,但约1/3预后不好,发生猝死或死于心力衰竭。
肥厚的室间隔于收缩期凸向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前叶前移靠近室间隔,是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主要原因。大约25%的患者有流出道梗阻,导致左心室与流出道之间于收缩期出现压力阶差,后者在收缩中期可达到接近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时的压力阶差水平。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二尖瓣前叶在心室收缩时前移程度,及其贴靠于肥厚室间隔上的时间,是影响流出道压力阶差及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收缩期二尖瓣前叶越早贴靠在室间隔上,压力阶差就越大,射血时间延长就越明显。此外,凡能降低左室容量的因素,如血管扩张、Valsalva动作、下蹲后突然站立等,均可诱发收缩期压力阶差出现或使其加重;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因素,如紧接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的心脏冲动等,亦可增加流出道的压力阶差;而握拳动作因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收缩期压力阶差增高,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及心室充盈压升高,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晕厥;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亦可导致晕厥。
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及左室充盈压增高,可引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心慌、气短;心排出量降低导致的心率加快进一步缩短左室充盈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晚期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发生障碍,但以舒张期心肌松弛异常为主。HCM患者冠脉血流的增加不适应室壁增厚的程度,不能满足肥厚心肌的需氧量,从而导致相对性心肌缺血,故心绞痛相当常见。长期缺血可使肥厚的心肌变性、萎缩及纤维化,丧失收缩能力,最终导致左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