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我们发现心力衰竭总是与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如影随形,甚至相互影响。要防止心力衰竭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随心而行”。我们要识别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可以延缓或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虽然心力衰竭听起来很可怕,但找出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将有助于延缓或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力衰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可降低50%的心力衰竭风险。对于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或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80mmHg以下。
2、血脂异常
改善患者的血脂状况,将血脂控制在满意的水平,可以降低心力衰竭的风险。
3、糖尿病
它是糖尿病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在女性患者中。要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达标。
4、其他风险因素
控制肥胖也可能有助于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戒烟限酒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二、在生活中,预防心力衰竭的发展还需要注意什么?
1、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抽烟喝酒、药物依赖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抗癌药、抗抑郁药和非甾体抗炎药也会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医生并系统评估心功能,治疗期间持续监测。
2、水的合理摄入
心力衰竭患者要喝一口水,慢慢喝,不渴不要喝太多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限制在每天1.5~2.0升,有助于缓解症状和肺充血。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液体摄入不仅限于日常饮水,还包括汤、粥、蔬菜、水果中的“隐形水”。同时,心力衰竭患者也要定期检查体重,在短时间内,体重增加是体内液体潴留的“信号”。这时,你应该咨询专业医生,调整治疗药物,减少心力衰竭的频率。
3、定期随访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调整诊疗方案,所以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定期去门诊复查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每1~2个月复查一次。
4、心力衰竭加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心力衰竭患者可在床上做下肢被动运动(例如外力拉伸训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情好转后,活动也需要适度,注意循序渐进。
5、避免激励
心力衰竭患者还应避免以下情况: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感冒、呼吸道等感染;饮食不当,水量不控制,食物过咸。
总之,心衰患者应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未经医生同意,不可加用其他药物。
如果本篇科普对您有帮助,或者想了解更多知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