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一组发病急骤的脑血管疾病,而脑血管疾病的含义在医学上更加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动脉和静脉系统的病变。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由于其临床表现和古代中医对“中风”的描述有很多类似之处,因而在我国,又常将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或“中风”。从预防医学的角度来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基本病变都在血管系统,又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预防医学中常将脑卒中和冠心病归入“心脑血
二、脑卒中的三大临床表现
1、脑梗死
2、脑出血
3、蛛网膜下腔出血
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明,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6%.东亚人群(中国、日本等)汇总分析结果,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5倍。
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其他靶器官损害,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
据统计,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达2.7亿,平均每4个成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如果你到50岁未患高血压,可能你得高血压的几率为90%),中国最大规模高血压研究表明,35至75岁成年人中1/3以上患有高血压,而其中血压得到控制的仅为1/20。并不是每个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也并不是每个高血压患者都能获得治疗。
高血压也是脑卒中复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事件最为有效的方式,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降压获益最大,不论是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还是非急性期、非低灌注患者的二级预防,积极控制血压对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降压达标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
四、怎样有效控制高血压?
1、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一次血压;有高血压和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一次血压,以便指导用药。
2.对于血压水平高或已有高血压的人群,包括需要降压治疗的人群,推荐非药物性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减重、心脏健康饮食结构、减少钠盐的摄入、补充饮食中钾的摄入,在训练计划和指导下增加锻炼,限制饮酒。
3.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且平均收缩压≥mmHg或平均舒张压≥80mmHg的人群,推荐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且平均收缩压≥mmHg或平均舒张压≥90mmHg的人群,推荐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4.对于确诊原发性高血压且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人群,推荐降血压降至/80mmHg以下。
5.对于伴有慢性肾脏病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降压目标值推荐为/80mmHg以下。
6.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推荐在血压水平≥/80mmHg时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目标值推荐为/80mmHg以下。
7.需要降压治疗者应根据患者特点及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8.推荐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更有益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水平。推荐针对性采用动态血压测量,有利于检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对于正常高值血压者[(-)/(80-89)mmHg],建议每年复查血压情况及做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伴有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给予抗高血压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