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董建增教授房颤急性发作处理
TUhjnbcbe - 2024/6/14 19:14:00
                            

原创董建增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收录于合集#中国房颤日4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对房颤急性发作的处理,临床医生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等信息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日益加重,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房颤患者反复及持续出现快速心室率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甚至造成心衰。同时,需要警惕房颤的并发症——脑卒中。一旦发生卒中,不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家庭的医疗负担也成倍增加,严重者直接威胁生命。

今年的6月6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国房颤日,“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携手首都医科医院专家团队开展房颤日系列活动。本期,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董建增教授,为我们讲述关于“房颤急性发作处理”的那些事儿。

识别房颤发作是关键

处理房颤急性发作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治病如救火,快速而准确地识别房颤急性发作,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颇有增益。董建增教授表示,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患者,二是医生,医生也可以分专科医生与社区医生。

■患者层面:房颤发作时的症状包括心慌、胸闷、憋气等,但患者第一次发作时通常很难想到自己患有房颤。在向专业医疗人士咨询或经医生明确诊断以后,若再次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不适,就知道这是房颤发作了。

■医生层面:摸脉搏、听诊、心电图检查是医生识别房颤的常用手段。其中,摸脉搏和听诊虽然不能做到%确诊房颤,但是可基本提示房颤诊断,而房颤发作时查心电图,基本能明确房颤的诊断。

《ESC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指出,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必要手段。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记录或单导联心电图描记记录到≥30s心脏节律无可识别的重复P波以及不规则R-R间期(房室传导未受损时),即可诊断为临床房颤。

董建增教授指出,房颤是一种老年病,年龄增长是房颤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除此之外,高血压、肥胖、瓣膜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都是房颤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另外,急性房颤发作可与某些急性、暂时性的诱因有关,如酗酒、中毒、手术后、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电击等,其中,酗酒诱发房颤非常常见。”董建增教授补充道。

图1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示意图[1]

房颤急性发作处理流程

董建增教授告诉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房颤与普通疾病可能有所差异,大部分房颤发作并不是这一次治好了就彻底好了,只能说诱因去除,发作频率可能会减少。

那么,对于房颤急性发作,辨明患者是初次发作还是反复的再次发作?发作症状是轻微还是严重?董建增教授建议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对于房颤初次发作的患者,董建增教授强调,应当做全面、细致的检查与评估,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比如部分患者二尖瓣重度狭窄,房颤未发作时,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发作房颤,可能就会诱发心衰;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进行电复律治疗。

图2急诊房颤复律流程图[1]

而房颤反复发作的患者通常自身有所经验,部分患者房颤发作呈阵发性,一般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如没有胸闷、呼吸困难、心衰等严重症状,不用过于紧张,医院就诊,大多过几个小时会自行转复。

有研究提示,对于部分患者而言,用药只是会缩短房颤持续时间,不用药也会自发转复。因此,用药与否对转复率影响不大,但能够减轻患者症状与压力。对于血栓风险较高的房颤患者,需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发生。

总而言之,对房颤急性发作的处理,临床医生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等信息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推荐导管消融控制房颤发作

董建增教授指出,目前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药物禁忌证、有效性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患者服药效果不佳或逐渐耐药。

而房颤作为进展性疾病,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越来越频繁、症状越来越严重。此时,如果患者反复发作,为了控制疾病进展,通常会积极推荐患者进行导管消融。大量临床研究也已证实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患者预后的获益。

对于房颤是否可以通过手术根治,董建增教授表示,临床上,房颤患者经过导管消融后,通常会有一定的比例出现复发,此时会推荐患者再次进行消融,对房颤控制依然有较好效果。

此外,董建增教授强调,不能因为觉得手术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就不进行导管消融治疗。一方面,如果不进行导管消融控制,阵发性房颤会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治疗难度增大,且生活质量会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房颤发作多年后,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心衰,致使寿命缩短,且这种情况下导管消融治疗的难度会有所增加。因此,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荐患者进行导管消融。

对话最后阶段,董建增教授表示,房颤作为一个增龄性疾病,若不及时干预会持续进展,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根据目前的研究,我国约有万房颤患者,数量十分庞大,但每年进行房颤导管消融的患者可能只有10万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尚未重视房颤的治疗,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期待通过房颤日的活动提升公众对房颤早诊早治的认知水平。

专家简介

董建增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心衰中心主任

医院医院院长

医院遗传性心血管病防治及生殖指导中心主任

河南省遗传心血管病医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主要专业方向:心力衰竭综合诊疗、心房颤动及其它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肥厚型心肌病及其它家族性心肌病综合防治研究

主要科普方向:心肌梗死预防(代表工作平台,心梗烽火台)、心衰预防(代表工作平台,心衰长城)、严重遗传心血管病遗传阻断(代表工作平台,郑大一附院遗传心血管病综合防治平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控烟协会心血管疾病防治控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及精准医学学组组长

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衰质控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专家组副组长

CardiovascularInnovationsandApplications(CVIA)(ISSN:-,ESCI收录)主编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6(1):74.

本文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整理:九万里

审核专家:董建增教授首都医科医院

责任编辑:彭建萍章丽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End-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原标题:《董建增教授:房颤急性发作处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建增教授房颤急性发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