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检验是急诊临床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新型生物标志物可溶性ST2(sST2)在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崭露头角,很多研究证明sST2与患者预后存在显著关联,如sST2水平升高,左室重构不良风险增加明显。
鉴于急诊临床对高质量检验结果的需求,和急诊心脏疾病的生命危急性,下面这篇发表于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的综述,基于60余篇相关文献总结出ST2助力急诊患者危险分层要点,并给出建议应用情景和流程。
·精·彩·正·文·
sST2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急性呼吸困难是急诊科(ED)常见的主诉,但其诊断病因广泛而复杂。如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就是急性呼吸窘迫的一个常见且可能致死的原因,急诊临床医生经常需要将ADHF与其它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区分对待。
已有多篇研究支持,sST2对于ADHF的预后价值;且被纳入美国ACC/AHA/HFSA心衰管理和《中国急性心力衰竭急诊临床实践指南》。●与传统标志物利钠肽NP比较,sST2变异系数低,不受年龄、BMI、肾功能或HF病因的影响;●以sST2≥35ng/mL为截断值,可预测急性HF的不良预后;以70ng/mL为界值,有机会区分ADHF类的急诊患者,同时意味着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增加;●sST2随时间轴水平变化的斜率,可作为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再入院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病情恶化、高死亡风险的急诊患者,应强制入院;尤其是射血分数(EF)降低时,应给予抗重构治疗。如以下流程图所示,急性心衰情况下,住院期间连续测量sST2水平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图1ST2辅助钠尿肽升高型呼吸困难患者的分层诊疗
sST2与1型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室就诊患者约10%疑似急性心肌梗死(AMI),而MI患者临床风险高,需尽快明确诊断。1型急性心肌梗死(T1MI)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斑块急性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所致。急诊室sST2水平的评估,促进诊疗决策的形成。●早期较高的sST2水平与死亡率相关,并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30天新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恶化相关;●急性心肌梗死后30天,早期sST2升高35ng/mL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心衰的高风险相关;●MI和sST.3ng/mL的心衰患者,不良心肌重塑、心衰恶化的风险显著增加。
图2sST2辅助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决策
sST2与2型急性心肌梗死
2型急性心肌梗死(T2MI)是多原因导致的心肌需氧与供氧的不平衡所致,相应在急诊科的发生率波动范围较大1.6–71%。在所有2型AMI中,准确的临床检查和超声心动图评估,通常是一种有用的诊断策略。急诊中应用sST2对T2MI患者风险分层和管理也有其特别优势:●sST2水平与左室径向相关,房颤患者的sST2水平是继发性心衰的独立预测因子;●长期随访期内,sST2水平升高(≥24.85ng/mL)与新发房颤风险相关;●sST2水平与2型AMI患者的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有关。在所有2型AMI患者中,急性管理应侧重病因的对症治疗。sST2水平35ng/mL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显著升高70ng/mL,反映神经激素、炎症和纤维化通路的激活,需更积极的诊断和治疗跟进。
图3sST2辅助2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决策
总结
以血浆sST2水平70ng/mL,有助于识别那些受ADHF、1型和2型AMI影响的急诊患者,这些患者的左室重构不良风险升高。总之,sST2,尤其是与NPs、肌钙蛋白和临床变量相结合时,促进急诊患者的风险分层和诊疗效果。本综述通过整理既有研究文献,结合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需求,提出sST2适用于三种临床情况(即ADHF、T1MI和T2MI)的患者分层流程。具体临床效用,期待以前瞻性研究进行大规模的临床验证。既有临床数据表明,血浆sST2水平可以区分不同结局的患者;为更好地进行诊疗决策和患者管理,应考虑sST2的系列评估与风险分层应用。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