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时心率加快,
体温每上升1℃,
心率约增加18次/分
基础代谢率提高13%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
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
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
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
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发热舒适度评级发热儿童警示分级推荐意见推荐意见1对≥2月龄、腋温≥38.2℃,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推荐意见2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推荐意见3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虽然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较单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以降低体温的度数略多一点,但没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不能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两药联合使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各国儿童退热药使用指南均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推荐意见4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与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药物过量中*的风险,因此这两类药物应避免联用。推荐意见5哮喘患儿应在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有引起哮喘的风险,在生命早期应用该药与年长儿哮喘的发生有关,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但有哮喘病史的患儿单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并不会诱发哮喘急性发作;频繁使用则可增加年幼儿童哮喘发作风险。对乙酰氨基酚诱发哮喘的风险与布洛芬相似。近年有研究显示,在近1年中有严重哮喘发作的1~5岁儿童,应用布洛芬后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高于对乙酰氨基酚。推荐意见6肝功能异常伴发热时可选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依赖肝细胞药物代谢酶P的作用。肝功能异常时使用这类药物将加重耗竭肝细胞中谷胱甘肽,影响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甚至导致肝细胞急性坏死,因此禁止使用,必要时可选用布洛芬退热。推荐意见7肾功能损伤中度及以上异常或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有加重肾脏损伤可能性,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推荐意见8布洛芬不用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儿的解热镇痛治疗,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发热时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活跃,心脏负荷增加,可导致原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患儿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也可诱发心律失常。基于成人数据,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包括布洛芬在内的非选择NSAIDs会增加心力衰竭风险,死亡风险增加,呈剂量依赖性。推荐意见9出血性疾病患儿伴发热时,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NSAIDs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因此应避免用于血小板计数<5×10^9/L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不推荐布洛芬用于伴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儿,因为易发生胃肠黏膜应激综合征,加重溃疡引起胃出血、紫癜等;禁用抑制或减少血小板及其功能的药物。必要时权衡利弊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推荐意见10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川崎病(KD)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抗炎治疗,无需使用其他解热镇痛药;推荐意见11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患儿属禁忌(如蚕豆病);布洛芬不直接引起G6PD缺乏症患儿红细胞溶血。但溶血继发肾损伤者,加用这类解热镇痛药有加重肾脏损害,甚至有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需权衡风险与获益谨慎使用。推荐意见12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尽管某些疫苗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等存在接种后发热的风险,但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物。退热药预防性使用可能降低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与效果。推荐意见13不推荐使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全身麻醉术后恶性高热、中枢性发热、外胚层发育不良;①解热镇痛药对外胚层发育不良无效。无汗为典型临床表现,尤其是对闭汗型婴幼儿患者夏季体温升高容易中暑,以敷冷毛巾或凉水冲洗等物理散热降温为主。②目前的退热药治疗和外部降温方法(降温毯等)对中枢性发热的治疗往往无效。近期国际上已有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外部降温方法(如降温黏胶贴、体外用控温循环水浴)、内部降温方法(血管内导管循环控温盐水)等。③不推荐使用退热药物治疗全身麻醉术后恶性高热。主要治疗包括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给予丹曲林缓解骨骼肌痉挛和对症支持治疗。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参考来源
1、申昆玲,朱宗涵,万朝敏,等.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5(3):-.
2、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11(2)
1-96.
回复相关药品关键词,查询用药注意事项
松江药师在线
优甲乐
关键词列表
不断更新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