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京波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复制链接]

1#

上海心律失常论坛暨“植入装置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心力衰竭的临床与转化研究进展”国家级学习班期间。来自上海交通医院的李京波教授带来心力衰竭(简称“心衰”)非药物治疗的精彩讲座。

李京波教授表示,心衰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我国心衰患病率为0.9%,约有万患者。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显示,心衰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心衰死亡率占40%。心衰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还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呼吸机正压通气、肾脏替代治疗、循环辅助装置以及心脏移植。李京波教授在讲座中,主要针对心衰的非药物治疗展开了详细介绍。

心衰的再同步治疗

对于慢性心衰存在心室传导异常的患者,进行电起搏治疗,使心脏的除极更接近正常的生理状况,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对于正常窦性心律的患者,心房双室起搏方式,称为心房同步双室起搏或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于房颤患者,则采用单纯的双心室起搏方式,称为心室再同步治疗。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

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心脏猝死大约占63%。即使是发达国家,心脏猝死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另外,对于轻度到重度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心脏猝死。遗憾的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患者只有2%~15%医院救治,而其中50%在除颤治疗前已死亡,且复发率高。所以,及时除颤是预防心脏猝死的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植入ICD就是一项很重要的防治措施。

呼吸机正压通气

呼吸机正压通气包括:无创通气,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

无创通气可以缓解呼吸困难以及改善某些生理参数(如氧饱和度),常作为肺水肿和严重呼吸窘迫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的辅助治疗,以缓解症状。禁忌证包括低血压(SBP<85mmHg)、呕吐、气胸以及意识障碍。

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主要适应证为呼吸衰竭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体力耗竭、意识障碍且不能维持气道通畅是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的其他原因。

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超滤,适用于对利尿剂反应不佳的顽固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可促进排钠,减轻容量负荷以减轻症状,与静脉应用利尿剂相比,可缩短住院时间。

循环辅助装置

循环辅助装置包括: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以及心室辅助装置(VAD)。主要用于功能恢复前的辅助支持治疗、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以及无心脏移植适应证患者的终点治疗。

IABP:心脏舒张前一瞬(主动脉瓣关闭时),球囊充气,增加舒张期冠脉灌注压力,增加心肌供氧。心脏收缩前一瞬(主动脉瓣开放前),球囊放气,降低主动脉内舒张末压,减少左心室做功,降低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

ECMO:类似于心脏外科手术时的体外循环,可提供充分的心肺支持,包括血流动力学支持及静脉氧合。主要用于短期心肺支持,对于不能中断心肺支持的心衰患者可作为心脏移植或VAD的过渡治疗。需要全身肝素化,早期最常见出血症状。

LVADs(左室辅助装置):可能最终成为心脏移植最常用的替代治疗方式,生存期可达2~3年。但存在出血、血栓栓塞、感染、装置故障、费用高、植入技术要求高等缺点。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的一种治疗手段,虽无对照试验,但公认只要入选标准合适,与传统治疗相比,可显著提高生存率、活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心脏移植受限于心脏供体的短缺,同时效果的有限性和长期免疫治疗的并发症也是较大挑战。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