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视高血压的危害,忽略降压的作用,比患病本身更可怕!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将近3亿,
几乎每10个人里就有3个患者、4个高危人群。
但是,这么多人里只有30.5%的患者被确诊;
确诊者中只有46.4%接受了治疗;
治疗的人群中也只有29.6%能把血压控制好。
案例
63岁的王先生6年前第一次发现高血压,但当时没有在意,一年后出现症状才开始服药,中间还自行换药。偶尔测量血压,血压平均在~/80mmHg左右,然而半年前却突然发作急性心力衰竭,好不容易才抢救回来……
为什么像王先生这种,血压看似“平稳”却最终突然发作的事故屡屡发生,说到底还是因为犯错太多!
错误一:第一次发现不重视
原发性高血压95%都属于缓进型,病情发展比较漫长,初期可能仅有细小血管痉挛、收缩而导致血压暂时性升高,不表现出症状,但其对血管和器官的伤害却在不断累积。
等到人们因为感觉不适而发现高血压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所以第一次发现血压升高不等于刚刚患上高血压,应该立即就医,尽量确定病因和病情发展程度。如果程度较轻,可先进行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延缓用药;如果病情较重,已经出现心肌增厚、肾功能下降等,就需要马上服用降压药,不要再拖延。
错误二:依据他人的使用感受私自换药
降压药主要原理,是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及内皮素系统等,来调节血压。
每种药物服用方法不同,而每个人适合的药物也可能不同,仅凭其他人降压效果好就自行换药,风险很大。首先不一定自己用就有效,其次可能因为不耐受药物的副作用而产生更大的危害。
错误三:测量血压不按时
人体每天的血压波动是有一定节律的,甚至由于高血压症型的不同,波动时间段和血压峰值也不一样,所以每天按时测量出的血压才有横向对比的价值,更能反映出真实的病情。
正常人血压在早6~10点,下午16~20点出现两次血压高峰,其余时间血压偏低,目前要求高血压患者在早上服药前和晚餐前应至少测量2次血压,间隔1分钟,然后取平均数。
当然具体情况还需遵照医嘱。
错误四:体检忽视靶器官
很多人患高血压之后一直服药降压,血压值控制得还不错,就忽略了定期进行其他体检项目。事实上高血压并发症往往才是高血压的致命之处,心、脑、肾都是容易受到破坏的靶器官,可能造成心肌肥大、脑缺血、肾功能减退等。
高血压患者继发冠心病、心梗、脑梗和尿*症的风险非常高,所以高血压才被称为“隐形杀手”。
错误五:服药量从无变化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中经常同时使用1种以上的药物联合降压,这样副作用反而更小,降压效果更好,但药物的剂量配比要求也更加精细,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环境变差,高血压很可能不断恶化,也需要加大用药量或调整用药方案。
高血压是慢性病,病情发展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有些病人血压控制得好,可能终生不发作。
应之智能手表
运用高端传感器通过桡动脉采集生理数据,随时随地一键测血压。避免环境与人工干预造成的误差,便捷、实时、安全、准确。
除血压外,应之手表所采集的生理数据,经思尔数据处理中心运算、分析、评估后,还可准确得出人体血糖、尿酸、血液运行、心脑肺肾功能等多项数据。
并为用户推送相应的疾病预警提醒,实时管理用户健康。
文:来自BTV我是大医生官微
淘宝店铺
扫描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