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大更新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 [复制链接]

1#

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具有高发病率、高住院率、高病死率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大量研究表明,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CR)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缓解抑郁情绪,显著降低再住院风险,改善临床预后,同时对左心室重构及舒张功能也有改善作用。

鉴于近年来国内外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在理念及方法方面均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更新,撰写了《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的发展。

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本共识限于篇幅仍以运动康复为重点内容,但是对相关理念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心衰运动康复的流程,补充了呼吸肌训练及特殊慢性心衰运动处方内容(运动处方部分),强调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理念更新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共识”增加了非稳定性心衰早期康复的理念,同时明确了多种运动负荷试验合理化的选择,符合我国心衰心脏康复的现状。

增加运动康复流程

根据国际临床指南/共识的建议,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发作)若生命体征平稳则需早期活动(Ⅰ期康复)。需要注意的是,在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运动康复之前,应当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这有助于决策慢性心衰患者运动中监管、心电及血压监护的要求。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Ⅰ~Ⅲ级生命体征平稳的慢性心衰患者建议运动康复。

遵循运动处方制定的总原则,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频率、时间、运动进度、注意事项等6大要素。运动种类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为主,辅助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平衡运动及呼吸肌训练,柔韧性运动可以作为热身和整理运动。对大多数慢性心衰患者,在3~4周内逐步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目标运动总量逐步达到3~7MET-h/wk。

图1: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流程

补充运动处方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更新中,“共识”增加了呼吸肌训练及特殊慢性心衰运动处方的内容:

1.呼吸肌训练:

慢性心衰患者由于心排量降低导致外周骨骼肌(包括呼吸肌)的低灌注及血管的收缩,从而产生代谢和结构的异常使呼吸肌萎缩,从而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因此呼吸肌训练对慢性心衰患者尤为重要。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以及人工对抗阻力呼吸训练。

2.特殊慢性心衰运动处方

针对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植入患者以及接受过心脏移植的患者,由于其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共识”增加了此类患者运动康复处方的指导方案,目的是使方案更加切合患者个体情况。

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

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是康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制定确定的随访时间,指导患者进行有效体重管理以及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

1.确定随访时间:

出院3个月内建议患者每个月随访1次,以后可延长为每3个月随访1次。

2.体重管理:

应指导患者学会通过自测体重和记录尿量调整利尿剂用量。体重增加通常是在肺淤血或体循环淤血症状之前出现液体潴留。建议每天液体入量不超过1.5L,每2周检测一次电解质。24h体重增加1.5kg或者3d体重增加2.0kg,表明液体潴留正在加重,需增加利尿剂使用剂量,患者可根据液体出入量调整利尿剂用量。

3.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以加强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一次与患者接触时,明确告诉患者复诊的时间,应该服用的药物和剂量,血压心率的监测方法和次数,记录液体出入量以及监测体重的方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患者认知和执行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接触中持续调整和改进。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什么是心衰,引起心衰发生和加重的病因和诱发因素,心衰应该服用的药物,心衰的非药物治疗,心衰的运动治疗,心衰的营养支持,心衰的心理康复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