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看护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这四个护理要点 [复制链接]

1#

有这样一种罕见病,患儿主要是男性,他们通常在5岁左右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和腓肠肌假性肥大;大部分患儿在10岁左右丧失行走能力;多数患儿19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死亡……

这种从5岁左右发病,严重影响患者寿命的疾病叫做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

DMD是一种罕见病,但发病率并不低,在各个国家、地区和人种间无明显差异,每~出生男婴中有1例发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估算全国患者约人。

DMD患者临床表现特征与护理方法

我们可以从DMD患者临床表现中得出一个主要的特征,也就是患者的行动能力进行性丧失,并由此造成孤独、焦虑的心理问题。不幸的是,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所以治疗主要以保存患者运动功能、防治并发症为治疗目的,对DMD患者的护理成为保证其健康成长生活的关键。

因此,我们从(1)心理护理、(2)功能锻炼、(3)营养管理、(4)出院指导和随访四个方面来重点聊聊,如何对DMD患者进行科学健康的护理

(1)患儿心理护理

行走早期的患儿年龄较小,因反复就医,患儿常表现为躲避医护人员、哭闹、发脾气等。家长可以通过与患儿聊天、游戏等方式减少孩子的焦虑感;另外,可以选择操作水平熟练的医护人员,减轻患儿的恐惧。

行走晚期的患儿因活动受限,常被同龄的伙伴孤立,性格偏内向,表现为言行少、不爱与人交流,护理上要加强与患儿的交流,多关心孩子,了解他们平时的活动及在校学习情况,鼓励孩子发挥所长,建立自信。同时要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依赖心理,树立独立思想,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洗脸、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2)患儿功能锻炼

髂腰肌无力及跟腱挛缩是影响DMD儿童行走的主要原因,适量的体育锻炼、按摩、牵拉肌腱等可以延长儿童的行走时间。我们平时可做的康复锻炼有如下2项:

1.跟腱拉伸:①被动牵拉:在儿童热水泡脚后取坐位或平卧位,双足正中位,操作者一手握住孩子足跟后部,另一手同时前推脚掌,使踝关节处于背曲位,保持10s或更长时间为1次,休息5s,再重复。力度在儿童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次为1组,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组,可在儿童休息、听故事时进行。②主动牵拉:站立20~45°的斜板10~20min,保持足跟低的位置,每日1次。

2.肌营养不良操:1次/天,每节动作完成4个八拍。①整理运动:指导患儿身体自然放松,原地踏步,两臂前后自然摆动。②伸展运动:双臂前举(掌心向下)、双臂上举、双臂侧平举、双臂放下,完成1个八拍动作。③旋臂运动:双手放在同侧肩上或自然下垂,通过双臂向前或向后作环绕动作两圈完成。④踢腿运动:患儿可扶助床栏或走廊扶手进行左腿前踢、后伸动作,完成1个八拍,然后换右腿。

(3)营养与饮食护理

对于DMD儿童而言,营养不良和超重将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DMD孩子要进食均衡的饮食,以高蛋白饮食为主,多食富含维生素、钙、锌、钾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体重增加后会影响患儿的活动能力,而活动减少会加速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的发展。因此要让孩子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控制过度进食和零食的摄入量。当孩子食欲好的时候,可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及游戏。当护理行走晚期的孩子时,每日正餐和加餐中要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限制盐、糖的摄入,避免进食过多面食、油炸和高脂肪类食物,增加适合孩子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戴游泳圈在水中游玩、蹬车锻炼等。

(4)出院后注意事项与复查

对于出院后的孩子,如果上学,应该及时与学校沟通,安排在低楼层上课,并且在体育锻炼和学校活动中给予特殊的照顾。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复查,定期门诊复查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孩子的指标值,评估孩子的营养、用药反应、肌力和运动功能等情况,及时给予药物调整和个性化指导,避免因出现的问题未得到及时干预而造成病情加重。

DMD患者从肢体活动无力到生活不能自理,直至死亡会长达几年或十几年。孩子行走期,坚持每天进行功能锻炼,可延缓肌肉挛缩,改善肢体灵活程度,保持关节功能,延缓瘫痪的发生。

加强健康教育和随访,提供用药观察、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和指导,能够提高儿童和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遵医行为,延缓疾病发展,提高孩子的生存质量。

希望本文能对DMD患者及家人日常生活与护理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作为医疗科普文章,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医院。

参考文献:

1.56例杜氏肌营养不良行走早、晚期患儿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年11月第46卷第11期

2.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国肌营养不良协作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